曾秀珠校長網站
~ Welcome ~
:::
我的文章
秘密青少年版 秘密青少年版
在地「新」心國際情 在地「新」心國際情
社區終身學習之芻議 社區終身學習之芻議
新住民人才師資培訓 新住民人才師資培訓
初任野柳校長千日記 初任野柳校長千日記
樂齡課程需求的啟發 樂齡課程需求的啟發
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學校的弱勢學生輔導 學校的弱勢學生輔導
新二代昂首前進東協 新二代昂首前進東協
假日樂學「新」語文 假日樂學「新」語文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統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
 
好站連結
TED中文翻譯 TED中文翻譯
素食電子書 素食電子書
課文本位的閱讀理解 課文本位的閱讀理解
 
 
:::
     
 
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我國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臺北縣萬里鄉野柳國民小學校長  曾秀珠

摘要

    高齡化社會已悄然來臨,臺灣社會在全球高齡化的世界浪潮下,因為出生率降低,人類壽命延長,加速人口結構的迅速改變。高齡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舉凡政治、經濟、財政、文化、教育、家庭均受到波及,成為臺灣社會當前亟需面對的挑戰與正視的課題。

  政府或社會大眾多數對於高齡化現象存在消極、消費等負面觀念,政策規劃限於福利、養護、照顧等策略。然而,高齡化還顯示出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水準提高、公共衛生的改善、教育水準的提高,以及個人對身心保健的重視等意義(黃富順,民93),高齡者還對社會具有明顯的成就指標,達成「良師角色」、「志願服務」與「降低犯罪率」正向的價值貢獻。

    今日高齡者有三大特徵,健康良好、有經濟的保障和教育程度高,與過去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成人教育社論,民92)。因此,在高齡者政策上應轉化「福利觀」為「教育觀」,在認知上應從「養護觀」修正為「資產觀」,在生活實踐方面將「消費者」變為「共同生產者」。

    高齡化社會是世界的趨勢,面對少子化、高齡化及異質化的人口結構改變趨勢下,在政策規劃方面,建議「增訂高齡者之教育政策」、「重新分配整體教育資源」、「發展高齡者的教育型態」、「設置高齡教育研究中心」、「推展高齡者的志願服務」與「提供高齡者再度就業」等六大面向,務期達到我國高齡者教育與輔導的最佳成效。

【關鍵字】高齡化、高齡社會、社會政策

壹、缘起:高齡化社會已悄然來臨

    人口老化席捲全球,在已開發國家與未開發國家皆無可倖免,這個現象對整個社會發展的影響既深且廣,終將改變我們生存的世界。(黃富順,民93)臺灣的社會的全球高齡化的世界浪潮下,因為出生率降低,人類壽命延長,加速人口結構的迅速改變,老人人口急遽增加,人口老化指數快速成長,目前已經成為全世界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以65歲以上老人人口所佔比率,作為社會進步的衡量標準。凡是老人人口在4%以下者,歸為青年國,大多屬於未開發國家;老人人口在4%~7%之間者,列為中年國,多屬於開發中國家;老人人口在7%以上者,屬於老人國,目前已開發國家均達到此一標準。凡是老人人口達到7%以上者,即被稱為高齡化社會。

    在人口社會學的標準,65歲以上人口佔總人口數達7%時,就是「高齡化社會」,達14%稱之為「高齡社會」,達20%也就是每五個人就有一位65歲以上人口,則稱之為「超高齡化社會」。我國鄰近的日本與美國,已分別在西元1970年1949年邁向人口高齡化。我國已在民國82年達到聯合國衛生組織所規範的7%之高齡化社會指標,正式邁入高齡化社會,行政院預估在民國110年以前達到「高齡社會」將可預期。

    高齡化的影響是全面性的,舉凡政治、經濟、財政、文化、教育、家庭均受到波及,成為臺灣社會當前亟需面對的挑戰與正視的課題。有鑑於此,隨著高齡化社會的到來,身為國民教育政策的執行者,特此提出幾項積極因應的策略與作為,務期掌握時代的脈絡與契機,促進國民教育的提升,帶給民眾更美好的未來。

貳、我國社會高齡化的現況

一、我國老人人口統計現況

    根據行政院經建會「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初稿)」(民97.08),民國96年底,我國男性平均壽命為75.1歲,女性為81.9歲。與民國85年相較之男性平均壽命71.9歲,女性77.8歲;民國90年男性平均壽命72.9歲,女性78.7歲,我國國民平均壽命有逐年增加的趨勢。

    其次,從人口結構來比較:民國85年我國0-14歲者比率為23.2%,15-64歲者佔69.0%,65歲以上者佔7.8%;民國90年我國0-14歲者比率為20.8%,15-64歲者佔70.4%,65歲以上者佔8.8%;直至去年底(民國96年)0-14歲者比率為17.6%,15-64歲者佔72.2%,65歲以上者佔10.2%,足見我國人口結構已達高齡化社會,逐漸朝向高齡社會邁進。

    根據經建會(97.08.18)預估台灣地區高齡人口比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將由97年10.4%,至107年增為14.7%,之後快速上升,至145年達37.5%。其中,75歲以上屬老老人口將由97年的103.2萬人,升至107年的145.2萬人及145年的454.7萬人。

    審視美國與日本等先進國家65歲以上的人口比例,可以得見,美國早在民國38年達到高齡化社會,日本也在民國59年達到,而臺灣則在民國82年轉變成高齡化社會。倒是有趣的是美國有效地提高生育率後,預估在民國104年才會達到高齡社會,而日本則早在民國85年便已達到。我國預估在民國106年走向高齡社會,民國114年邁入超高齡社會,各方面均需及早準備以便因應。

二、我國高齡者教育的發展過程

    世界各國並未對老人做明確的定義,一般皆以65歲年齡上的劃分。我國老人教育的推展,是由宗教團體發起的,進而在「老人福利法」施行之後,公部門的社教機構和私部門的社福團體持續倡導,目前因為成人教育興起,大力終身學習的理念,進而由教育部門結合社會的力量積極推展。因此,在老人教育或所謂高齡者教育發展,可粗略分為以下三個階段:(許水德,民86)

(一)初創期的高齡者教育:民國67年臺北市基督教女青年會首創『青藤俱樂部』,喚醒社會大眾對高齡者的尊重與期教育的重視。

(二)社福取向的高齡者教育:民國69年公佈「老人福利法」,各縣市紛紛設置並辦理老人福利與教育等活動,以充實老人精神生活,如:高雄長青學苑、新竹松柏學苑等。

(三)終身學習取向的高齡者教育:教育部民國78年『建立成人教育體系,以達成全民教育及終身教育目標』、『82年度獎助辦理退休老人教育及家庭婦女教育實施要點』,以及91年公布「終身教育法」,「終身學習」的理念也普遍地落實在高齡者教育。

    由前項的發展過程可知,終身教育或稱終身學習是目前高齡者教育的趨勢,高齡者的教育受到「教育基本法」的保障,凡是人民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高齡者教育同樣受到關注。

參、高齡化對社會的正面價值

    從上述的人口統計資料可歸納出一個現象:人類壽命逐漸延長、社會高齡化程度與國家開發程度成正比。福利制度增加財政負擔、老人勞動人口縮減、商業及消費型帶改變、房地產業調整、家庭結構窄化及代間增加為所謂的「竹竿家庭」、教育重點轉移(黃富順,民93)等,均帶來社會的衝擊,帶領我們朝向不一樣的未來。雖說如此,人口高齡化所帶來的不盡然是負面的效應,亦有其正面的價值存在。

一、高齡化社會是人類成就的指標

    高齡化社會還顯示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醫療水準提高、公共衛生的改善、教育水準的提高,以及個人對身心保健的重視等意義(黃富順,民93),隨著國家社會的整體進步,人類生命的延長是必然的趨勢,換個角度來看,高齡化社會是人類實現追求生活目標,與體現生命意義的象徵。這正是人類成就的指標。

二、高齡者對社會的正面效益

(一)高齡者扮演良師的角色:高齡者最令人稱許的就是豐富的工作經驗與人生的閱歷,這些難能可貴的經驗,伴隨著歲月的累積,非常值得年輕人參考學習。因此,讓高齡者成為良師的角色,傳承其經驗與智慧,猶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的社會必定得以更進步。

(二)高齡者加入志工的行列:因為工作的關係與年齡的限制,多數高齡者均已退休,賦閒在家並未就職,擁有豐沛的時間,尤其是未達65歲者所在多有,身心健康且具有能力為他人服務。這樣的高齡者,絕大多數投入志工的行列,在社會的各個角落默默付出、奉獻,為社會締造良善溫馨的面貌。

 

(三)高齡化降低犯罪率的效益:根據研究顯示,犯罪年齡層偏向青少年階段,高齡者是犯罪率則是最低的,所以社會走向高齡化,相對之犯罪件數應該會隨之減少。而高齡者一班都有宗教信仰,能夠藉此開導年輕人。

肆、我國高齡者政策的趨勢觀

    繼高齡者教育成為終身教育學習社會的一部份外,設置老人教育機構、結合社區服務工作與「老人年金」的福利政策,在在顯示高齡者的權利或福利普遍受到重視,且不容忽略。

    然而,近年來醫療科技的進步與個人保健觀念的提升,多數高齡者自己或家人的照顧週到,身心健康維護的情況遠比十數年前要好,也就是說,除了部分特殊身心疾病的高齡者外,目前65歲以上的高齡者身體狀況普遍良好,在各項高齡化政策或措施需再行調整,貼近高齡者真正的需求。

    今日高齡者有三大特徵,健康良好、有經濟的保障和教育程度高,與過去對老年人的刻板印象不同(成人教育社論,民92)。因此,在高齡者政策上應轉化「福利觀」為「教育觀」,在認知上應從「養護觀」修正為「資產觀」,在生活實踐方面將「消費者」變為「共同生產者」。

一、「福利觀」VS.「教育觀」

    民國69公佈「老人福利法」,迄今有二十餘年,由於時空的更迭,政策觀點也應該隨著外在環境而有所改變。從早期福利政策的觀點來看,這些措施如「預防保健」、「生活補助」、「文康活動」,以及「照顧、照護、養護、安養」等思維,只存在於高齡者服務的部份。

    現今高齡化社會之觀念更為積極,其符應現代的作法是提供教育、賦予知能,增進高齡者的自信心與尊榮感,強化其自我價值,進而運用其經驗智慧為社會服務。

二、「養護觀」VS.「資產觀」

    高齡者的養護觀點,其政策認知的背後存在著老人都是需要照顧的、高齡者都是需要接受服務的,甚至是老人是生病醫療的代名詞等刻板印象,大環境的普世觀點,使得多數高齡者逐漸放棄其優勢的身心條件,順從成為需要被他人「照顧、照護、養護、安養」的對象。

    然而,在醫學科技進步與養生觀念興起,許多高齡者看起來仍然身體硬朗、充滿朝氣而有活力。高齡者工作經驗與人生的閱歷豐富,正是最寶貴的人力資源,應是我國社會豐沛的人力資產,亟待我們努力發掘。

三、「消費者」VS.「共同生產者」

    生產者與消費者是相對的名詞,但是針對不同標的物而言,卻可以並存不悖。早期的高齡者因為種種因素,多數人到了一定的年齡之後,便無法承擔生產者的工作。於是轉而為消費者的角色。這種現象尤其以工業社會或是農漁牧等需要勞力工作者更為鮮明。然而,在現今資訊化的時代,腦力取代勞力,高齡者仍能夠藉由工具,繼續扮演生產者的角色,使整個社會型態有很大的改變。

    因此,未來的高齡者政策,需要重新思維,轉化福利、養護與消費的消極觀點,積極看待高齡者的教育、資源與生產力的問題,尤其以民國88年聯合國所訂定的「世界老人年」所公佈的「國際老人人權宣言」所歸納之生存、勞動、社會參與與教育等四權(江亮演,民87),作為規劃高齡者政策參考方向,如此才能夠降低「少子化」與「高齡化」所帶給我國的衝擊。

伍、我國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黃富順教授認為:高齡教育才是發展高齡社會對策的核心(黃富順,民93)。筆者就高齡化教育部份,提出對我國高齡化社會政策作法以供參考:

  一、增訂高齡者之教育政策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現象,先進國家均訂有高齡教育相關政策,指引高齡社會的實施與發展。以日本為例:1986提出「長壽社會對策大綱」,1995年訂頒「高齡社會對策基本法」,1996年依據前法訂頒「高齡社會對策大綱」,2001年修訂「長壽社會對策大綱」。其內容包括:「就學及所得」、「健康及福利」、「學習及社會參與」、「生活環境」及「高齡社會調查及研究」。美國亦頒訂「禁止歧視老人法案」、「老人教育法」等,以迎接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其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學習及社會參與」,確保高齡者終身學習的機會,充實生活、發揮生命意義,並促使高齡者的社會參與,擔任志工、服務他人,提高生命的價值。

    美國之「老人教育法」也是在落實高齡者的教育權,其內容有「從減收或免收學費」、「規劃身心健康課程」、「學習培訓並安排就業」、「普及高齡者學習機會」與「設置老人學習與服務單位」等,維護高齡者教育的學習權益。

    英國亦有高齡者學習「學費減免」、「退休前帶薪教育假」、「加強高齡者再就學」、「提撥老人教育經費」及「普及老人教育方案」。在老人教育憲章中,提出教育資源平等共享,運用遠距教育辦理高齡者教育,並重視高齡者獨有的獨特性與人文價值。

    在高齡化社會的發展之下,我國正加速朝向高齡化,政府應該要盡快研頒高齡者教育政策,以減緩高齡化社會的衝擊,發揮高齡化社會正面的價值。

  二、重新分配整體教育資源

    目前我國教育資源的分配,依照年齡層別區分為幼稚教育、國民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經費的溢注各有比例。然而,由於對象範圍廣泛,關注焦點差異,屬於社會教育一環的「高齡者教育(或稱老人教育)」,所獲資源有限,甚至是微乎其微。

    我國的教育基本法明訂「人民無分性別、年齡、能力...,接受教育之機會一律平等。」教育是基本人權,面對高齡者人口數急遽增加,高齡者教育應受到重視。

    綜觀上述,教育資源應重新分配,編列高齡者教育經費,將高齡者教育視為政府的責任,讓每個年齡層都享受到同等受教育學習的權利。

  三、發展高齡者的教育型態

    世界先進國家,發展各國高齡化教育型態,如日本的高齡者教育、老人俱樂部、長壽學員及老人大學等,提供高齡者生活內涵,並培養高齡者社區領導人才。法國和英國也設有第三齡學校,頗具特色。美國則有退休學習學會,為著名的高齡者教育型態。

    臺灣社會曾經在民國70年代,設有高雄長青學苑、新竹松柏學苑、臺北銀髮族學苑,近年來則有臺北松年大學,然而高齡者教育仍未受到普遍重視,高齡者教育型態亦未健全發展。發展多元化的高齡者教育型態,透過正式、非正式,正規、非正規等教育推展,促使高齡者有寬廣的學習選擇空間,及豐富的學習內涵,是現今高齡化社會教育政策的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以「社區」模式的型態,是高齡者教育發展的可行的方式,例如:設置方式以社教站開設銀髮族學習課程,國中小補校、成人基本教育班與社區大學等,設置銀髮族專班;修習課程以「健康保健」、「就業服務」、「投資理財」、「志願服務」與「環境保護」等主題。在作法上,暸解高齡者的學習需求,提升高齡者參與學習的意願。教學過程中,則瞭解高齡者的學習取向,調整教學方式與內容,以提供符合高齡者學習的需求。

  四、設置高齡教育研究中心

    壽命延長是世界的趨勢,靜默中出現沉靜的「銀髮革命」,影響著社會與個人的生活型態。基於高齡者持續增加,社會變遷快速,以及終身學習理念的觸發,高齡者的學習動機強烈、學習需求增加,然而其學習的資源與學習機會管道卻相當有限,亟待政府或民間單位充實之。在終身教育與人才培育的觀點,高齡者社會與其生活應該具備普遍學習的場所。

    因此,建議中央或地方政府設置「高齡教育研究中心」,培訓推展高齡教育領導種籽人才,進而將高齡者變成為社區高齡教育領導種籽人才。並且,運用社區高齡教育領導種籽人才,於社區設置「高齡者學習中心」,開辦高齡者學習班次,擔任高齡者學習班講師,規畫社區高齡者學習活動等。

    除了人才培育的任務外,「高齡教育研究中心」還須扮演結合民間團體,統合高齡者教育資源,以及進行高齡者教育與學習之相關基礎研究。唯有這樣的推展方式,奠定厚實的基礎研究與學習行動,高齡者教育才能夠落實,紮根於社區,並永續經營發展。

  五、推展高齡者的志願服務

    聯合國將2001年訂定為「國際志工年」,發表「全球志工宣言」指出:現在是「志工和公民社會的年代」,我國也在這一年公布了「志願服務法」。隨著新世紀的到來,志願服務儼然成為重要思潮,潮流所趨,志願服務在全球已普遍成為公民參與和實踐公民責任的新策略。

    組織社區高齡者志工團,建立高齡者人力銀行,都是推展高齡者志願服務的良好策略。在社區高齡者志工團部分,鼓勵社區高齡者參與志工團,培養高齡者志工的服務能力;在高齡者人力銀行部份,則人力建檔、行政基地、業務推動、需求評估,是其主要任務內容。

    從高齡者是社會(社區)的資產來看,志願服務制度可以提供社區服務機會,還能夠提升高齡者自我價值,豐富更多元的知識與技能。社會大眾都應該要鼓勵其積極加入志工團隊,貢獻關懷與愛心,促進高齡人力資源之再運用。

  六、提供高齡者再度就業

    目前臺灣社會退休制度,屆齡退休年齡60歲至65歲,達50歲退休者大有其人,這些退休者多數不再生產,有的擁有積蓄悠游山林,生活愜意;有的則以賴子女或靠著政府津貼過活,生活堪慮。事實上,這個年齡族群者普遍身體健康,可以充滿智慧和活力,更可以善加運用成為人力資源,增加社會正面的效益。

    以英國為例,將退休年齡延長為67歲,增加2%以上的人力,紓緩勞力市場不足的問題,並且相對地減少社會福利的支出。目前全世界高齡人口就業比率:日本19.%,美國13.9%,加拿大7.5%,英國5.9%,這些先進國家都擅用高齡者人力資源,轉化高齡化社會劣勢為優勢,保持社會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因此,我國社會法令政策可以從各個先進國家的例子作思考,修正相關法令和政策,延長退休的年齡限制,或提供高齡者再度就業的機會,提供第二專長職能訓練,增加其就業的知能,改變社會福利政策的負擔,將高齡者人力資源變為資產。

 陸、結語:發揮高齡者的最佳效益

    近年來的「C型人生(cycle的人生)」(民92)的思考,人生不再是直線,生命充滿無限可能。高齡者亦可以打破生存、勞動、社會參與,破除傳統教育的窠臼,創造出全新的生活型態。生命的延長使人們在工作與學習間,產生更多的轉換機會,轉換不同的就業跑道,或者重回校園就讀,人生將有更多不同的選擇。這也是未來的趨勢。

    面對這樣的人生趨勢,回流教育與終身學習變成多元教育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國家整體競爭力的關鍵。未來,高齡社會勢必產生多元化的教育機構,今後學校型態將有更大的改變,納入成年與老年人的繼續教育或終身學習,學校將變得更有彈性,授課對象更為多元。

    但是,目前我國的高齡者政策,仍將高齡者視為接受他人服務的一群,消費自己與社會的各項資源,鮮少提供學習機會與管道,徒然浪費寶貴的人力資源。其實,政策應該要掌握時代的脈絡與契機,提供高齡者再次貢獻回饋社會的機會,參與社區學習與服務工作,讓高齡者運用豐沛的經驗和智慧,發現自己存在的價值與尊榮,帶給高齡者個人或國家社會貢獻,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高齡化社會是世界的趨勢,面對少子化、高齡化及異質化的人口結構改變趨勢下,在政策規劃方面,建議「增訂高齡者之教育政策」、「重新分配整體教育資源」、「發展高齡者的教育型態」、「設置高齡教育研究中心」、「推展高齡者的志願服務」與「提供高齡者再度就業」等六大面向,務期達到我國高齡者教育與輔導的最佳成效。

參考文獻

老人的社區經營與教育參與(民86),中華民國社區發展學會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江亮演(民87),台灣老人生活意識之研究。台北:蘭亭書店。

吳永銘(民87),我國老人教育辦理現況暨發展取向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朱郁芬(民87),退休老人生涯規劃模式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暨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振春(民88),銀髮族的社會權與學習權。載於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主編,銀髮族的社會權與學習權,1-24。台北:師大書苑。

楊國德(民88),老人學習及社會參與的新契機。成人教育,48,51-52。

林振春(民88),1999國際老人年與聯合國高齡者教育。成人教育,49,2-7。

陳清美(民90),高齡者的學習特性。成人教育雙月刊,63,45-50。

乾源(民91),國民中小學辦理日間高齡者教育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

社論(民92),重視高齡者的學習需求。成人教育,72,1。

戴靜文(民92),老人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的有效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95,33-39。

C型人生:事業、愛情、家庭、娛樂、學習、健康的未來與商機(民92),作者:馬蒂‧迪特瓦/著,譯者:陳正芬。台北:商智。

高齡社會與高齡教育(民93),中華民國成人及終身教育學會,臺北:師大書苑。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民95.06.19),中華民國臺灣95年至140年人口推計簡報。

內政部(民95),內政部統計處資訊服務網。http://www.moi.gov.tw/w3/stat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97.08.18),中華民國臺灣97年至145年人口推計(初稿)。http://www.cepd.gov.tw/m1.aspx?sNo=0010563


 
     
 
:::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國民小學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新北市北新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