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珠校長網站
~ Welcome ~
:::
我的文章
秘密青少年版 秘密青少年版
在地「新」心國際情 在地「新」心國際情
社區終身學習之芻議 社區終身學習之芻議
新住民人才師資培訓 新住民人才師資培訓
初任野柳校長千日記 初任野柳校長千日記
樂齡課程需求的啟發 樂齡課程需求的啟發
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學校的弱勢學生輔導 學校的弱勢學生輔導
新二代昂首前進東協 新二代昂首前進東協
假日樂學「新」語文 假日樂學「新」語文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統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
 
好站連結
TED中文翻譯 TED中文翻譯
素食電子書 素食電子書
課文本位的閱讀理解 課文本位的閱讀理解
 
 
:::
     
 
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

賦權增能內涵對教師專業發展的啟示

南和國小林仁煥

壹、前言

一九八○年代以降,西方國家興起的學校重構(school restructuring)運動,透過全球化的推波助瀾,影響了許多國家的教育運作,以學校為本位的教師賦權增能(empowerment)成為教育改革之新籲求。教改的運動無非是想藉由學校自主的管理與自我檢視,提高學校教育的效能,此一目的正與以賦權增能內涵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不謀而合,在這樣的教育改革脈絡中,學校被賦予較以往更多的權責,教師步出教室參與全校性事務的決定,是教師被期冀扮演的新角色。因之,提升學校自主性與教師權能感,成為新時代教育架構下必須正視的課題(潘慧玲)

Short與Greer(2002)認為賦權增能可以使學校成員均能建立自我成長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賦權增能是校園民主化行政運作下的必然產物,是一種權力和責任的分享,組織成員共同為集體建立的願景目標而共同努力。而教師在一個共同分享決策的情境中,不斷被激發潛能,持續的專業成長,展現高度的專業發展智慧,並以權責相符及接受監督考核的原則參與校務決策,以永續發學校發展及教育目標之達成。

平日我們的衣著都需要藉助鏡子,才知道是不是儀容端莊。學校的老師是不是也要有面鏡子,才知道敎學的成效,而老師的鏡子在哪裡呢?落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便是最好的鏡子,透過教師專業發展評鑑這面鏡子,來反觀自我教學的盲點。因為教師是教育改革成敗的關鍵性角色,建立適切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制度,可激勵教師專業成長及健全教學服務績效,並彰顯教師的專業化,以順應時代潮流的變遷

教育部於2005年公佈「教育部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及2006年公佈的「試辦中小學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宣導手冊」中,皆可發現對於提升教育品質、促進教育發展,教育評鑑工作的落實以及教師專業知能的發展,是目前教育政策極力推動的要項。因此,積極落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有其重要及迫切性,而教師本是一項專業工作,從事專業的人員,更應接受合理的評鑑。

因此本文將從教師賦權增能的內涵、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與目的、賦權增能內涵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啟示等面向來探討,作為未來教育相關單位推動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參考。

貳、教師賦權增能的內涵

教師賦權增能所以受到重視,主要是回應教育鬆綁權力下放、學校本位管理、教師專業自主權等教育改革訴求,但也受到重視績效責任的企業管理潮流衝擊影響。因此教師賦權增能的教育改革重心,在於擴大並提昇教師參與校務決策層面,藉此增進教師教學及工作的能力與活力。

Sergiovanni(1991)強調,賦權增能是結合道德良知的義務觀念,與社會契約的責任使命,從分享參與過程中使教師一起工作來改變學校。郭昭佑(2002)認為賦權增能的概念並不僅是「給你權力」,而是「我相信你有能力,藉由更多機制的協助,引發更多的能力」,其間透露出的參與、積極、學習與解放的正面啟示意義與哲理,實在是蘊含了季胡的後現代、批判理論、現代民主觀的實踐觀。

Klecker與Loadman(1996)將教師賦權增能看作是:「學校的階級結構裡,領導者將權力下放給他們,而教師透過知覺來進行專業成長。」林志成(1998,2002,2005,2006)則強調賦權增能是一種動態歷程。它透過分權、授權、灌能、教導、啟發潛能等方法,運用「由內省而外塑,由外塑而內化」暨「上下之間的動態學習歷程」,「賦權增能」給另單位或個人。

廖運楨(2002)指出教師賦權增能是個多向度的概念,教師一方面因教育行政體系及學校階級結構的權力下放,一方面因本身專業知能的充實與成長,對學校環境提供自主和選擇的機會有所知覺,而能充分自由地展現其才能、提高其地位、發揮其影響力的歷程。

吳清山與林天祐(2003)認為賦權增能是指領導者授予部屬做事的權力或權威,使部屬更有能力做好事情的一種權力運用的過程。黃哲彬(2004)強調所謂賦權增能行為,係指領導者充分賦予成員適當的自主權,並在賦予權力過程中亦將協助成員增進其解決問題和處理事務的能力外,更重要則在啟發成員批判反省的精神,能夠自我不斷學習與改進,以促使個人和組織能力均能向上提升,最後更能協助組織永續經營的發展。

劉建男(2004)指出賦權增能更強調領導人啟發組織成員本身透過自發的學習,來增長自我的能力,其與領導者的權力關係是不因領導權力的增長而變動的「非零和」關係,是故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係上,授能更能真正做到增強成員的權力與能力,降低個人無力感,並提昇組織效能。有效發展參與社會與政治世界所需的技術與能力。在此過程中,發展對於自己社會的批判覺知(critical awareness)是一重要因素,也就是發展批判文化素養,具批判性地分析自己所處之社會、政治環境,以付諸行動。

綜合上述學者對賦權增能闡述的定義我們可發現,賦權增能的概念是後現代社會民主化的產物,重視中心化的解構、權力的下放,不僅只是消極面之「賦予分享權力」,更在積極面之「增進專業知能」,根基於參與決定、權責相符、批判覺知、反省實踐的思維下,組織成員共同分享決策,不斷激勵專業潛能,以促進組織革新發展的動態歷程。

參、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與目的

一、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

教育部(2006)指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以增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之教師評鑑。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professional developmentev aluation)包括專業發展計畫的評鑑、專業發展活動或方案執行歷程與結果的評鑑,主要在對教師專業發展,透過蒐集、整理、分析、歸納等方式,瞭解其優劣得失並提出評價與改進意見,並不斷的自我了解與省視中獲的成長契機的回饋評鑑(林志成,2002,2006;顏國樑,2002)。

曾憲政(2006)提及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係指針對教師專業進行「形成性評鑑」,企圖從評鑑的過程中,協助教師瞭解自己教學的優點或待改進的地方,對教師專業表現給予肯定和回饋,對於教師成長的需求,提供適當協助,以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提升教學品質。洪劭品(2006)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意義是根據具體客觀的評鑑規準,藉由多元化、系統化、科學化的蒐集相關資料,並透過診斷、輔導的方式,提供教師適當的在職進修課程和改進計畫,以協助教師專業成長,進而提升教學品質。

張德銳(2006)指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係透過教師自我分析、同儕教室觀察、學生教學反應等方式,來搜集教師教學表現資料,然後鼓勵教師和同儕在相互信任、合作的基礎上,設定專業發展計畫並執行之,藉以不斷地促進教師專業的發展,所以它是一種典型的形成性、發展性、診斷性的教師評鑑,也是一種專業性、服務性的教學輔導工作。它鼓勵教師們自我反省、實踐並與同儕友伴進行專業對話。它希望教師們在協同設計課程、協同教學的基礎上,以同儕輔導的方式,不斷在教學專業歷程上攜手共進。

余昆旺(2007)提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形成性的教師評鑑,主要的目的是為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運用評鑑的方法,由評鑑者依據公正、客觀訂定的評鑑規準,有系統的蒐集教師專業表現的相關資料,透過專業及審慎的分析,以評估、判斷教師專業表現的優劣,並配合教師專業發展的歷程,規劃符合教師需求的成長機制,作為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建議,期盼鼓勵教師的專業自省,協助教師自我專業成長,促進教師自我實現,鼓勵透過同儕合作與專業對話,以提昇教師教學品質,進而讓學生的學習更具成效。

綜合上述專家學者的論點,研究者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教師評鑑的一環,係針對教師專業發展現況整體脈絡的了解,它可以協助教師發現專業能力之優劣得失,並提出教師專業成長具體改進計畫,以精進教師專業能力,提升教學品質,達成教學預定目標,是著重專業性、反思性、對話性、實踐性、回饋性的手段與歷程。

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目的

依教育部(2006)補助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實施計畫明訂,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目的,係協助教師專業成長,增進教師專業素養,提升教學品質,可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一種以增進教師專業發展為目的之教師評鑑。評鑑的本質不在於證明或是判斷受評者的價值,而是在於協助受評者對現況的了解與提升改進。

因此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應以專業發展為主軸,鼓勵教師自我省思及同儕合作、互動對話為成長手段,以精進教學專業知能和班級經營輔導為主要成長內涵,期待學生的學習表現和成效,能獲得有效提升。研究者歸納學者(李俊湖,2007;林志成,2006;教育部,2006;張德銳,2006;潘慧玲,2006;顏國樑,2002)認為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目的如下:

(一)建立工作回饋機制

藉由教師教學觀摩、教學檔案建立、同儕意見交流提供一個對話檢視、反思回饋的系統,讓教師可以了解自己專業上的優點和缺失。透過診斷、輔導方式提供教師自我反省教學的機會,釐清未來專業發展的方向,作為規劃專業發展的依據,並輔以教學輔導教師制度,促進教師同儕合作,增進教師專業素養,協助教師專業成長,進而提升教學品質。

(二)強化教師專業形象

專業形象與專業能力是一體的,有好的專業能力必然有好的專業形象。近年來教育改革的訴求,多強調塑造教師專業形象及提升教師專業能力的重要,期冀落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訴求源源不絕,足見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與建立教師專業形象,實為社會對教師最殷切的期望。而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實施,有助於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及教師專業形象的建立。

(三)促進教師分享對話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是著重專業性、反思性、對話性、實踐性、回饋性的手段與歷程。教師團隊成員得以隨時與學校同仁、社區家長及他校教育夥伴溝通分享,以藉由成員相互合作、分享創新、批判思考等互動模式,以促成學校對話分享文化的建立。

(四)激勵教師專業成長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係一種形成性評鑑,和教師績效考核、不適任教師處理、教師分級制度脫勾,以協助教師改進教學,提升教學品質,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為目的。因此,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歷程中,學校有必要因人制宜,合理地設定不同教師的成長目標,激發教師主動積極、持續參與各項專業成長活動的熱情,進而提昇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與態度。

(五)提升整體教學品質

隨著少子化現象的來臨,家長對子女的受教品質的要求日益增高,績效責任(account ability)、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簡稱TQM)等企業經營理念相繼引入教育場域,讓教育品質管理的觀念逐漸普及化,學校教育品質漸漸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教師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人物,教師素質與教學品質攸關教育改革的成敗,因此,教師教學品質的良窳,是國民基本教育成敗的重要關鍵之一。唯有落實完善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機制,才能確保優質教學品質的產出。

(六)導引組織發展革新

教學專業發展評鑑是組織成員透過主動參與、合作對話、反思實踐的方式,從個人的學習擴展到團隊學習與組織學習的歷程。所以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不只是教師個人專業能力的成長,亦是學校組織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升,進而增進組織之健全效能與整體革新,以促進學校之永續發展。

肆、賦權增能內涵對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啟示

賦權增能的內涵是重視中心化的解構、權力的下放,使組織成員分享權力參與決策,進而精進專業能力,因此,研究者認為賦權增能內涵對學校校務經營者落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啟示如下:

一、闡揚人文精神信念,構築人文關懷氛圍

賦權增能內涵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其品質良窳與否,與參與人員的專業程度,有決定性的關係,舉凡評鑑活動設計規劃與執行實施,皆離不開以「人為主體」的專業信念。其核心價值在於從察覺反省與行動實踐的過程中,讓評鑑中的「人」藉由共同對話、相互檢視、反省實踐、溝通與再行動的過程,加強彼此間的了解。因為唯有重視以人為主體的基本價值,才能尊重人的獨立人格、不同需求與多元差異,讓組織成員能在人文關懷的評鑑氛圍中,坦然面對自己,發掘問題據以改進。

二、營造權力解放空間,激發同仁專業潛能

賦權增能其蘊含的精神即具有分享、平等、自由、相互學習等特質,強調權力重組和解放,不只是消極的「賦權」-我給你權力,更是積極的「增能」-由更多機制的協助,激發更多的能力。就「賦權」而言,領導者可善用自我角色調整、營造信任分享文化、採用參與決定、鼓勵成員自我管理等領導方式,以激發個人積極參與的意願。就「增能」而言,領導者可與同仁共創學校發展願景、建立學習成長團隊、激發成員專業對話、鼓勵教師參與行動研究等策略來提昇教師專業能力。唯有如此才能激勵個體提升內在工作動機,使成員充分發揮其專業潛能。

三、彰顯教師主體角色,教師作為評鑑主人

在教師專業發展評鑑中,教師是最迫切需要成長改進,也是評鑑的最大受益者,讓教師以「主體-參與」的角色,充分瞭解專業發展評鑑的脈絡,是有其必要性。在現今「評鑑不能移」的教育場域中,教師長期以來處於「客體-被動」的角色,當學校面對上級規定的評鑑時,教師無奈備妥資料等著被評鑑,只是被動接受者,教師所扮演的是被評鑑者角色。但現在以賦權增能內涵為基礎的評鑑,教師需參與評鑑內容、評鑑規準、評鑑方式、評鑑實施時程及評鑑結果應用的擬定與執行,由被動接受者變成主動參與者,教師被賦予更大的參與決定權限。教師已是一位評鑑方案的發展者、同儕評鑑的評鑑者與接受評鑑的被評鑑者等角色,亦即教師是專業發展評鑑的主人。

四、突破集權意識宰制,促進教師自我解放

賦權增能內涵為基礎的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其基本理念在於對集權意識的解構,強調以教師為主體,主張權力的下放與分享,並鼓勵教師要真正發聲,以增教師的自主性及專業能力。因為經由專業發展評鑑指標的擬定、發展評鑑工具、評鑑資料的收集、分析評鑑資料、評鑑反省回饋等過程。教師從中習得自我決定的能力,在習得自我決定的同時,也培養專業發展的能力,教師對面對評鑑不再是一位「被觀看、被評鑑」的角色,在不斷的實踐、反省、批判、回饋的歷程中,教師成為一個更能夠自我決定、自我批判、自我實踐、自我負責的解放個體。

五、評鑑融入教學生活,發揮內建機制化功效

為了講求績效責任,教育場域常採用其深植於實證主義典範之結構性假設(structural assumptions)的工具理性策略,來獲致最大的教育成果,評鑑在此思維下,只會淪為管理主義下的產物,而近年所提出的評鑑主流化(mainstreaming)概念,更訴求讓評鑑成為組織中日常生活運作的一部分,評鑑而非僅是外加且間歇性執行的任務,如此評鑑方能實際帶動組織的發展(潘慧玲,2005)。

因此我們要體認今日教育環境中「評鑑不能移」的教育現況,讓學校成員能賦權增能,扭轉以管理導向的評鑑概念。如果將評鑑融入教學生活,評鑑便成為一項工具也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藉由它,組織更可精進學習創新發展。因此評鑑要能內建機制化,發展成為組織中的一項核心價值,教師便不會在「聞評色變」。

伍、結語

賦權增能,不僅是消極「賦權」,而是積極「增能」,在此脈絡下,強調分享權力、成員自主、積極參與、能力提升之評鑑取徑(approach),正能滿足教育改革之需求。讓教育場域中的實務工作者,自主性地實施評鑑,以評鑑過程為學習的歷程,透過成員的參與、對話與反思,從個人的學習擴展到團隊與組織的學習,不但能精進自我專業能力,亦能促進學校之革新與發展。但教師專業發展的評鑑,評鑑只是一種手段,專業發展才是真正的目的。校務經營應如何落實教育專業作為,以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與組織永續發展,是學校經營者所當省思的重要課題。

 


 
     
 
:::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國民小學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新北市北新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