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秀珠校長網站
~ Welcome ~
:::
我的文章
秘密青少年版 秘密青少年版
在地「新」心國際情 在地「新」心國際情
社區終身學習之芻議 社區終身學習之芻議
新住民人才師資培訓 新住民人才師資培訓
初任野柳校長千日記 初任野柳校長千日記
樂齡課程需求的啟發 樂齡課程需求的啟發
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高齡化社會政策芻議
學校的弱勢學生輔導 學校的弱勢學生輔導
新二代昂首前進東協 新二代昂首前進東協
假日樂學「新」語文 假日樂學「新」語文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統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 北新校園即時影音系
 
好站連結
TED中文翻譯 TED中文翻譯
素食電子書 素食電子書
課文本位的閱讀理解 課文本位的閱讀理解
 
 
:::
     
 
學校的弱勢學生輔導

 

偏遠學校的弱勢學生輔導~~以一所公立小學為例

野柳國小校長曾秀珠

壹、前言:偏遠地區的學校背景

近年來,臺灣地區的教育在量的擴充與質的提升方面有顯著的發展。然而,位處偏遠地區的學校,長期以來對外陸路交通不便,導致文化不利、數位落差等國民義務教育的城鄉差距,加上居住人口流失、學生人數減少、教師流動率高,在學習資源嚴重匱乏的情形下,致使城鄉教育發展失衡的現象更加顯著。

以98學年度為例,野柳國小(以下簡稱本校)特殊家庭學生比例:外籍配偶子女31.3%、單(寄)親及隔代教養家庭21.37%、家庭清寒及父母一方殘障9.16%,全校特殊家庭學生高達總學生數53.44%。文化差異比例最高,其次是家庭教育功能不足,第三家庭經濟資源低落等因素。多元背景的弱勢交疊,如區域、族群、文化、家庭、經濟等,使得弱勢學生的教育問題更加複雜。野柳國小如同許多偏遠地區學校,面臨許多結構性的問題,亟待教育人員與主管機關共同努力。

筆者認為:「弱勢不能成為標記,劣勢不能失去發展。」身為學校教育的帶領人,我們要透過教育的力量,改變後天環境造成的因素,保障教育機會均等的理念,帶好每一個學生。我們要積極為學生尋求學習資源,致力發揮教育正向與協助的力量,讓弱勢學生獲得社會公平與正義的保障,具備信心與持續向上的力量,以發揮其優勢。我們要帶給學生希望,築夢踏實,美夢成真。

貳、弱勢學生的輔導理念

野柳國小弱勢學生輔導的描繪,從理論基礎的論述,檢視弱其教育核心理念,簡要敘述如下:

一、重視人的意義、尊嚴與價值:

人文主義(Humanism)的定義,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人文主義教育是以「人」為中心的教育思想,充分體現「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尊嚴與價值(鄭崇趁2009)。基於此,重視「人的意義、尊嚴與價值」是本校弱勢學生輔導的首要核心理念。

二、達成全民、標準、多元與卓越:

鄭崇趁(2006)提出教育機會均等四大趨勢,由「多數人」到「特殊少數人」都能夠獲得;在師資、課程、教學與設施上,提供「相同品質」;符合個別、適性、多元需求,協助適性教育及適性發展;從「造就卓越的人」,達到「每個人都卓越」。為此,達成「全民、標準、多元與卓越」教育,是本校弱勢學生輔導的第二項核心理念。

三、搭建學校、家庭與社會的鷹架:

1978年Vygotsky社會支持的觀點,也就是鷹架理論(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強調正向有利的社會支持力量愈多,諸如進用優良師資、充實教學設備、改善家庭氣氛與社會環境,學生的學習成效愈高。因此,本校以搭建學校、家庭與社會的鷹架,為弱勢學生輔導的第三項核心理念。

四、實施社會正義的差別化待遇:

John Rowls所提出的正義論(A theory of justice),主張「正義即公平」(Justice as fairness)。因此,形式正義必須符合「機會均等原則」,而實質正義則須符合「差異原則」(吳明儒,2007)。實施「社會正義的差別化待遇」,是本校弱勢學生輔導的第四項核心理念。

五、實踐多元智慧優勢智慧明朗化:

Howard Gardner(1983)提出多元智慧理論(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強調智慧因子多重來源、智慧因子多重結構、人人具有優勢智慧、優勢智慧明朗化等四項重點。我們實踐多元智慧理論,開發優勢潛能,是本校弱勢學生輔導的第五項核心理念。

野柳國小從教育理論論述,建構輔導理念基礎,並從「人的意義、尊嚴與價值」的教育理念出發,以「學校、家庭與社會的鷹架」、「社會正義的差別化待遇」和「多元智慧優勢智慧明朗化」等三項策略,達成「全民、標準、多元與卓越」的弱勢學生輔導的目標,逐步實踐「讓每個人都成功」的方向。

參、弱勢學生的教育政策

基於學習權力是基本人權觀,符合社會的公平正義的原則,世界各國政府致力改善弱勢者教育,建立全面性與積極性的政策,改善弱勢族群的教育處境,提昇弱勢者的教育品質。茲舉例美國和我國臺灣地區,以二手資料分析說明之。

一、美國弱勢者教育政策

美國自1868年即在《憲法》增訂條文「提供少數族裔與弱勢團體平等的教育機會」,並在1950年以後,陸續公佈1958年《心智遲緩教育法》(Education of Mentally Retarded Act)、1964年《人民權利法案》(Civil Right Act)、1964年《及早教育方案》(Head Start)、1975年《殘障教育法》(Education of Handicapped Act)等,1994年這一年更公佈《目標2000教育美國法案》(Goal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目標2000法》(Goal 2000 Act)、《改革美國學校法》(Improving American's School Act),足見美國對弱勢者教育的重視。

因為相關法案甚多,筆者僅列舉近1994~2001年,美國幾項弱勢學生教育輔導重大法案說明如下:

1994《目標2000教育美國法案》(Goal 2000 Educate America Act) 提供州與社區資源,以確保學生充分適應發展。

1994    《目標2000法》(Goal 2000 Act) 2000年前所有美國孩子開始上學準備學習,畢業率至少90%。

1994    《改革美國學校法》(Improving American's School Act,IASA)    允許學校使用Title 1補償教育的錢,在全校性的課程。

1998    《課後輔導計畫》(After School Program) 運用公立學校資源,提供優質的課輔。

1998    《閱讀卓越法》(The Reading Excellence Art,REA) 有17州,近50萬名國小學童接受額外補助,特別是K-3年級、具有風險的兒童。

2001    《沒有孩子落後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 旨在提升標準與績效,弭平弱勢學生不利處境,提升學生閱讀與學習績效。透過標準與責任,縮小學業成就差距。

從上可知,近十數年來,美國積極推展弱勢學生教育,提供政府與社會資源,「全面性」、「積極性」、「補償性」、「績效責任」的教育法案。尤其以2001年元月,美國布希總統就任後,提出的《沒有孩子落後法》(No Child Left Behind,NCLB)教育改革藍圖,強化學校對學生學習成就的績效責任制,並增加閱讀教學的投資,「閱讀第一」(Reading First),落實閱讀為優先的政策主張。美國對弱勢者教育法案,實施時間比臺灣政府還要提早許久,足堪為我國推展弱勢教育的借鏡。

二、臺灣弱勢學生輔導計畫

近年來,「社會關懷」為臺灣政府施政主軸之一,政府對於國民中小學以下階段之弱勢學生的關懷相關教育政策包括:1994年「教育優先區計畫」、1996年「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方案」、2002年「國民小學辦理課後照顧支持系統推動計畫」、2004年「扶持5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2004年「退休菁英風華再現計畫」、2004年「焦點300—國民小學兒童閱讀計畫」、2006年「攜手計畫—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扶助計畫」、2009年「夜光天使點燈計畫」等(劉世閔2008、教育部2010),其方案計畫內容列表說明如下:

1994    教育優先區計畫  1.推展親職教育活動。2.原住民及離島地區學校辦理學生學習輔導。3.學校發展教育特色。4.修繕離島或偏遠地區師生宿舍。5.開辦國小附設幼稚園。6.充實學校基本教學設備。7.充實學童午餐設施。8.發展原住民教文化特色及充實設備器材。9.交通不便地區學校交通車。10.整建學校社區化之活動場所。

1996    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方案    防範學生中輟,以達成國民教育階段「零拒絕」為目標。

2002    國民小學辦理課後照顧支持系統推動計畫    國小學童課後留校,將偏遠地區、低收入、身心障礙、隔代教養、外籍配偶及單親家庭子女做為本計畫優先收托對象。

2004    扶持5歲弱勢幼兒及早教育計畫 提供弱勢地區及5足歲弱勢幼兒接受普及與優質之幼兒教育,以期幼托整合。

2004    退休菁英風華再現計畫    招募退休教師投入國中小,協助弱勢學生,擴大照顧中低收入戶家庭學生,及免納所得稅之農工漁民子弟。

2004    焦點300—國民小學兒童閱讀計畫   遴選全國符合教育優先區計畫指標最多的300所弱勢國小為推廣對象,旨在推動文化資源不足地區,兒童閱讀能力與習慣的養成,加強閱讀資源投入,弭平城鄉落差。

2006    攜手計畫—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扶助計畫  結合退休教師、經濟弱勢大專院義學生、儲備教師與現職教師等教學人員,協助弱勢國中小學生,藉補救教學之方式,使其在義務教育階段,培育出基本的學習能力。

2009    夜光天使點燈計畫    以親(子)職教育、代間教育、親子共讀、文化藝術教育、品格教育、生命教育、生涯發展為學習活動主軸,可採繪本欣賞、影片欣賞、說教事、口述歷史、美勞、運動、或伴讀(寫)作業等方式進行,並免費提供膳食,讓孩子在安全、愛與關懷的環境中學習。

從上可知,臺灣政府近十年來,亦積極推展弱勢學生輔導計畫,尤其以經濟弱勢之低收入戶家庭子女,區域弱勢之偏遠地區文化不利學校,投注教育經費與人力資源,尤其2009年所推出之「夜光天使點燈計畫」,更進而在課後、夜間實施課業輔導與膳食之供應,弭補家庭教育功能不彰,提供弱勢地區及家庭的學生同要受到良好的照顧。

對照上述2表可知,臺灣政府對於弱勢者或弱勢學生輔導政策,無論是在教育法案或計畫方面上,都要落後美國數年,甚至有跟隨美國教育政策的痕跡。例如:美國1994年《目標2000法》,與我國1996年「國民中小學中途輟學學生通報及復學輔導方案」,目標意涵接近,時間早2年實施;美國1998年《課後輔導計畫》,與2002我國「國民小學辦理課後照顧支持系統推動計畫」,目標一致,時間更早4年;美國1998年《閱讀卓越法》,與我國2004年「焦點300—國民小學兒童閱讀計畫」,同樣重視推動兒童閱讀,我國時間更晚了6年,顯現我國政府對於弱勢學生輔導,需要更積極、更前瞻的作為。

所幸自2002年以來,臺灣政府對弱勢學生的輔導政策,有顯著而積極的進步,從幼稚園到大專院校學生(2007「大專院校學生助學計畫」),建立完整的課後照顧的支持系統,引入人力資源支持政策,無論是退休教師(2004「退休菁英風華再現計畫」)或是大專院校學生(2006攜手計畫—「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扶助計畫」),加上2009年「夜光天使點燈計畫」,展現我國政府對弱勢學生輔導的努力,相信弱勢學生學習的成效,將是可以預期的。

肆、偏遠學校的學生輔導

基於偏遠地區的學校背景,弱勢學生的輔導理念,以及弱勢學生的教育政策,筆者身為學校的領導人,為保障學生的學習權益,,提升學校教育品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成就,因此,積極從「區域弱勢—縮短城鄉差距」、「學習弱勢—弭平學習落差」,以及「經濟弱勢—紓解就學困難」三個層面著手,擬訂以下具體的輔導作為。

一、區域弱勢—縮短城鄉差距

偏遠地區學校,普遍缺乏文化刺激,筆者認為需要輔導的不僅是這裡的弱勢學生,還有學校裡的所有學生,因此,首先從「區域弱勢」來陳述野柳國小的作法。

(一)發展學校特色課程

本校結合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與能力指標,建構學校本位課程,以「心繫野柳,放眼世界」為願景,發展「健康、品德、學習、人文」四大主軸,更以地區特色「世界級濱海地質景觀學校」自許,發展「地質景觀、漁村人文、濱海生態與永續海洋」四大面向的特色課程,設計教學活動方案,培訓解說表達能力,並以遊學方式與他校分享。

(二)引進多元專長師資

偏遠地區學校班級數少,教師專長偏重某些領域,亦無法完全專長授課。因此,學校積極爭取多元專長師資,以計畫方案補助經費方式,支付外聘專家講師鐘點費,例如:「資訊融入教學方案」、「藝術深耕計畫」、「閱讀教育推廣計畫」、「海洋學校課程方案」等,並且辦理外聘專家與教師之進修研習,觀摩課程教學與教材教法研習,提昇校內教師的專業知能。

(三)活絡學生課外活動

在野柳,沒有補習班,沒有才藝班,僅有野柳國小一所學校。除了學校,學生沒有機會接觸其他的活動。所以學校積極開辦「田徑」、「桌球」、「籃球」、「跆拳道」、「直排輪」、「兒童樂隊」、「陶笛」、「繪畫」、「解說」等多元社團。同時,爭取「台大」、「淡江」、「北教大」、「實踐」、「康寧」等大專院校學生,寒暑假到校辦理育樂營,豐富學生的假期生活,並學習大專院校的學生,增強典範學習的信心。

(四)拓展對外體驗學習

偏遠地區學生受環境因素,文化刺激不足;又因為家長忙於生計,學生沒有太多機會,對外拓展生活經驗。因此,學校每年固定辦理全校性的校外教學,與班級性城鄉交流,並爭取補助偏鄉學校參觀「國家音樂廳」、「國立歷史博物館—米勒展、梵谷展」、「中正紀念堂—達文西畫展、恐龍展」、「市立美術館」、「國立故宮博物院」、「台北世界貿易中心」等,透過傳統與現代互動,提昇師生文化素養,均衡城鄉教育發展。

(五)建置資訊科技環境

為降低偏遠地區數位落差,本校建置資訊教育基礎環境,積極提供資訊化學習環境,達成全校「班班有電腦」、「班班有單槍」,全校「處處能上網」,同時整合數位學習資源,便利師生將資訊科技融入課程教學。本校並於97年度爭取設置教育部「數位機會中心」,強化網際網路優勢,並推動社區資訊學習,促進偏鄉地區的數位機會。

(六)建構社區學習中心

美國希拉蕊在《同村協力》提出「撫養一個孩子,需要整個村落(社區)的協助。」社區是學生的來源,社區是學校教育的夥伴;相對的,學校是社區主要的教育資源,學校是社區發展的主要動力,學校是社區的文化堡壘。為此,野柳國小爭取設置「數位機會中心」、「新移民學習中心」、「樂齡學習資源中心」,建構學校為社區學習中心,學校結合社區,親師生共同學習,形塑學習型社區、家庭與學校,實踐終身學習的理念。

二、學習弱勢—弭平學習落差

「教育是社會弱勢者的最佳社會流動管道,是決定成就地位的最重要中介因素,也是社會階層重分配的最大公平化力量。」然而,區域的城鄉差距,家庭環境的影響,加上學習的落差,亟待更多學習輔導,為此,野柳國小積極爭取各項資源與支持,奠基弱勢學生的學習實力,創造未來發展的機會。分就政府與民間兩部份介紹如下:

(一)政府補助弱勢學習輔導:

教育資源的分配,考慮對象的特殊條件,而有不同的投入,以「積極性差別待遇」(positive discrimination),透過補償性計畫或策略,減少文化不利與文化剝奪(吳世閔、吳育偉,2004)。偏遠地區學校需要政府補助,以下是野柳國小爭取教育部的補助。

本校積極申請「教育優先區計畫」、「國民小學辦理課後照顧支持系統推動計畫」、「攜手計畫—國民小學兒童課後照顧扶助計畫」、「夜光天使點燈計畫」等各項教育補助經費,實施弱勢學生課業輔導,確保學生的受教權益。期能解決野柳學生的教育問題,平衡城鄉帶來的教育差距,有效發揮資源的實質效益,提升學生的學習成就水準。

(二)其他補助弱勢學習補助:

除了政府的弱勢教育輔導計畫之外,本校還積極爭取校外資源的支持系統,增加學習的時間、學習內容與重點實施項目,以培養「閱讀」習慣與增進「英語」能力。自2006年迄今有「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希望閱讀計畫」、「臺灣心會—小秀才學堂」、「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計畫」、「臺北縣政府教育局—活化課程實驗方案」等四項補助。

1.希望閱讀計畫:

希望閱讀計畫是由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贊助經費,每年補助學生月讀書籍、閱讀護照、鼓勵獎品,還有補助教師閱讀教育研習進修講師鐘點費,並辦理各項閱讀、寫作推廣活動。野柳國小自2006年即成為全臺灣地區200所希望閱讀小學之ㄧ,近年來學生累積閱讀書籍的數量,參加作文競賽屢獲佳績。

2.小秀才學堂:

小秀才學堂是由台灣心會所補助,並邀請教育大學學生到校輔導學生,並以活潑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尤其,每期到期末課業即將結束,學生們都依依不捨地歡送大哥哥、大姊姊。後因經費的關係,轉而由教育部補助專款實施,成為教育部「夜光天使點燈計畫」的前身。

3.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計畫:

永齡希望小學課輔計畫是由永齡教育慈善基金會所贊助,永齡基金會對於受補助對象會做實地的家庭訪問,獲贈補助的弱勢學生可以持續到國小畢業。永齡基金會還有固定的補救教學教材,定期有輔導員到校訪視,每學期有專車帶學生參加校外教學,還會定期評量學生的學習成效等,整體計畫十分嚴謹,對學生課業提升很有幫助。

4.活化課程實驗方案:

活化課程實驗方案,是由臺北縣政府所推出的試辦教育實驗計畫。方案內容就是試辦學校在既有的上課節數外,再增加3節課時間,安排「國際理解」與「活化閱讀」,由各校自行設計規劃實施時間和內容。野柳國小則採取分組教學方式,針對不同程度的學生,進行補強與補救等不同的學習內容。尤其因為本方案所增加之正式專業英語師資,野柳國小學生的英語程度,有非常顯著的提升。

從上述幾項補助中,永齡希望小學屬於弱勢家庭學生輔導,希望閱讀計畫與活化課程實驗方案,則普遍地提升偏遠地區學習輔導,提供弱勢地區相對多元的資源,促進偏遠地區國教均衡發展,在這幾個方案上,讓我們看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等普遍地提升。

三、經濟弱勢—紓解就學困難

針對校內因為家庭經濟因素,無力繳交學校各項費用者,臺北縣政府與萬里鄉公所都有相對補助,尤其是近年來學童午餐費費全數補助,讓每個學童都可以享用免費午餐,臺北縣政府還有「幸福晨飽」的專案,低收入戶學童補助早餐費用。對於無力繳交代收代辦費之低收入戶、單親、隔代教養、家境特殊亟需關懷等經濟弱勢家庭學童,每生、每學期另有補助。

學雜費、午餐費等各項教育費用全免,各類別之獎助學金,有「核二廠獎助學金」、「保安宮獎助學金」、「瑪鋉協會獎助學金」、「二信獎助學金」、「新空間公司獎學金」、「家長會獎學金」等,鼓勵學生努力向學。針對清寒學生則另有「松德清寒獎助學金」、「萬里鄉公所清寒獎學金」、「台北縣低收入戶學童就學補助」、「新住民子女獎助學金」等,還有其他個人贊助的獎助學金,共計超過十數個項目。

Sacker和Schoon的研究,証實家庭、個人與教育的資產,對弱勢學生的增長有積極的作用,這些資源與資產包括:1.家庭資源:父母抱負、父母期望、教育的支持;2.個人資產:自我抱負、自我期望、學校動機、自我能力的信心;3.教育資產:一般能力、學業成就、閱讀理解、數學能力等(黃德祥,2008)。

位處偏遠地區的野柳國小,存在區域、學習與經濟弱勢等不可抗力的因素,我們透過各項策略與方法,儘早儲備孩子在家庭、個人與教育的資源與資產,期待將孩子原先蜿蜒崎嶇的道路,鋪陳為平坦大道,對於學童爾後人生的成長與發展,能成為逆境中的燈塔,以及克服困難的動力。

伍、弱勢輔導挑戰與建議

由上述弱勢學生的教育輔導,可知政府與學校積極推動各項關懷計畫,可喜的是參加課業輔導的學生,學習成效有顯著增加;參加育樂營、學校特色活動,學生自信心增強;學校舉辦親職教育講座,親子與親師良好關係確有提升;學校專業形象與政府施政善意,受惠者有所感受。然而,理想與現實總是存在落差,等待尋求改善之道。以下提出弱勢學生輔導的挑戰與建議,提供參考。

一、弱勢學生輔導的挑戰

弱勢學生的輔導,筆者從教育現場的實際觀察,並訪談校內教師和行政人員,歸納出短期方案補助、行政負擔沉重、師資來源不足、學生人數太多、支持系統薄弱等挑戰,是影響偏遠地區小型學校推動弱勢學生輔導的因素。

(一)計畫方案短期補助,不易達成長期紮根

各校國民教育經費仰賴政府,弱勢學生教育輔導經費,多採行「短期性」、「計畫型」補助,每年度要重新函報計畫核定,時間上往往無法配合於學年度開始一起執行,影響校務經營發展與弱勢照顧,不易達成長期性紮根的做法。

(二)行政人員負擔增加,排擠教學核心任務

偏遠地區小型學校行政人員身兼數職,行政業務較為繁重,仍有課程教學的本務,弱勢學生輔導需要撰寫計畫申請,經費申購核銷,並完成執行成果報告。如果同時執行數個專案計畫,難以避免排擠行政業務,尤其是對學生的教學品質。

(三)師資來源取得困難,影響學生輔導成效

小型學校教師編制少,兼任行政業務更為繁重,加上教師個人的生涯規劃,例如:進修研究所、結婚、生子、育兒等的階段任務,無暇兼顧課後輔導,弱勢學生輔導師資短缺。加上偏遠地區,交通不便,且不易覓得合格教師,任課教師教學專業與經驗不夠豐富,尤其影響弱勢學生的學習輔導。

(四)開班人數門檻太高,教師難以個別教學

計畫核定開辦學生輔導成班人數達15~20人,偏遠地區小型學校學生人數少,欲達到開班門檻經常需要「混齡(跨年級)教學」,敎師教材準備要花費更多時間,每位學生所能分配各別指導的時間嚴重不足,敎師難以個別化教學,教學成效受到限制。

(五)家庭支持系統薄弱,學生學習動機不強

弱勢學生家庭存在低收入戶,單親、隔代教養、殘障者子女、異國婚姻等特殊家庭環境,因為教養能力不足,父母對孩子的期望不高,導致孩子的自我期許偏低,學習態度被動不夠積極,學生學習成就表現懸殊,教師教學輔導備覺無力感。

二、弱勢學生輔導的建議

基於上述學校對弱勢學生輔導的挑戰,筆者提出延續計畫補助期限、減省計畫申請程序、增加臨時支援人力、建構師資供需平台、降低開班人數限制、提升弱勢生成就感等幾點建議,期待能夠有助於提升弱勢學生輔導的成效。

(一)延續計畫補助期限

政府補助弱勢學生教育輔導相關經費,應該要再檢討相關程序,儘早訂定經費補助辦法,尤其注重「長期性」、「補償性」與「固定期程」的規劃,以避免經費核撥流程的延宕,影響學生持續學習的權益。

(二)減省計畫申請程序

對於弱勢學生的關注,政府單位更積極的作法就是訂定客觀指標,主動瞭解各級學校的或學生所面臨環境、文化、經濟等不利條件,提供符合適切的教育輔導協助。因此,應精簡計畫申請的各項程序,以及執行成果報告等內容,避免加重學校行政人員的負擔。

(三)增加臨時支援人力

為改善偏遠地區小型學校人員行政業務繁重,甚至可能影響課程教學本務的情況,建議對於偏遠地區學校增加臨時人力,協助行政人員在弱勢學生輔導業務,讓學校行政人員有意願申請對學生有益的專案,並可以兼顧其本身需要授課的教學工作。

(四)建構師資供需平台

偏遠地區多數學校之合格教師有短缺的現象,對於課後夜間或假日輔導師資更難以覓得,是學校極為困擾的問題。因此,建議政府機構及師資培育單位,建構師資供需平台,鼓勵合格教師到偏遠地區服務,並對於偏遠學校短期輔導教師,提供交通補助費用,以解決偏遠地區師資問題。

(五)降低開班人數限制

弱勢學生的輔導,有課業學習、生活習慣、觀念態度等複雜問題,需要輔導教師花費更多心力來指導,然而對於各項學生輔導補助計畫,多數限制開班人數須達15~20人,小型學校甚至難以達成開班人數的標準,嚴重影響學生學習權益。因此,建議降低補助之開班人數,符合不同學校之區域特性。

(六)提升弱勢生成就感

對於家庭的期望影響學生的自我期許,造成學生的學習動機薄弱,筆者強烈建議在課程設計和教學方法,應有別於大團體的方式,強調輔導教師更要以同理、接納、關懷、鼓勵等態度與作為,設計多元、生活、趣味、體驗的教學內容,提升學生學習的成就感,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

陸、點亮未來星~~代結語

偏遠地區學校因為社會文化資源貧乏、家庭教育功能不彰、學生學習成就低落等現象,長期存在城鄉差距與教育落差問題。可喜的是,近年來因為社會公平正義、教育機會均等與學習基本人權等觀念的提升,讓城鄉教育落差與偏遠地區學生學習權益問題,普遍受到重視。

本文以「區域」、「學習」與「經濟」等三大面向困境,分享偏遠地區學校在「縮短城鄉差距」、「弭平學習落差」以及「紓解就學困難」等作為,以尋求弱勢學生輔導的解決之道。我們期望透過問題的瞭解,提供參考作為,協助解決教育現場的困境,已達成提升弱勢學生的自我期望與學習動機,儲備未來在教育、個人與家庭資源與資產。

猶如夜光天使計畫的目標—點亮未來星,期待所有的孩子們,未來人生都是燦爛、自信而美好。野柳國小將持續爭取長期穩定且彈性自主的計畫和預算,確保每個孩子都受到積極照顧,以「平日不間斷」、「假期不中斷」為原則,達到學校「每孩子都受到良好的照顧」、「每個孩子都成功」的教育理想。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吳世閔、吳育偉(2004)。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公平與績效的雙刃劍。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學報,12,19-40。

吳明儒(2007)。臺灣老農津貼政策歷程之研究 (1995-2008)。國立中正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

林清江(1991)。教育機會均等理想的實現(一)。載於林清江著,文化發展與教育改革(頁127-133)。臺北市:五南。

林瑞昌等著(2008)。臺北縣學校經營策略規劃手冊:校長工作方成果彙編。臺北縣板橋市:北縣教研中心。

教育部(2010)新世紀、新教育、新承諾—第八次全國教育會議中心議題陸,多元文化、弱勢關懷與特殊教育北區座談會手冊。99年4月13日教育部編印。

陳麗珠(2007)。論資源分配與教育機會均等之關係:以國民教育為例。教育研究與發展,3(3),33-53

陳麗珠(2008)。弱勢學生照顧政策之檢討與改進。教育研究月刊,172,5-16。

黃德祥(2008)。弱勢學生復原力的培養與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72,53-64。

楊巧玲(2008)。美國初等教育革新的突破與困境:「補充性教育服務」之現況、爭議及啟示。教育資料集刊,37,97-117。

楊振昇、林坤燦(2008)。臺灣地區弱勢族群學生教育輔助計畫之現況與展望。教育研究月刊,172,17-28。

劉世閔(2008)。弱勢者教育與政策因應。教育研究月刊,172,29-52。

鄭崇趁(2009)。一個都不少的教育理念與實踐。教育111 學校經營學術研討會會議手冊。

薛春光等著(2007)。臺北縣卓越學校經營手冊:指標系統。〔臺北縣〕板橋市:北縣中小學校長協會。

英文部分

Adler, M. J. (1982). The Paideia Proposal:An Educational Manifesto. New York: Macmillan.

Anderson, C. A. (1967).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 in educational Planning. The World Year Book of Education (pp.17-19). London

Gardener, H. (1983). Frames of mind: 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 New York: Basic Books.

U. S.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001). No Child Left Behind Act of 2001.Washington, DC: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
新北市新店區北新國民小學
校園快優網‧『授權給:新北市北新國小』